开馆时间:周二 至 周日 8:00AM - 6:00PM

最晚入场时间:5:30 PM

场馆地址:河北省廊坊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源道与新开路交叉口南300米(点击查看)

2021-09-16 - 2022.02.13

演化-公共的未来

2021年9月16日,展览“演化-公共的未来”张子康担任总策划,由策展人陈澈与段少锋联合策划,邀请国内外在公共艺术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艺术家和时下对网络公共空间具有探索性的青年艺术家及艺术群落,从实体文化艺术空间和虚拟网络空间双重维度出发,呈现一系列讨论公共边界、视觉权力、虚拟身份等前沿议题的艺术作品。

 

2020年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世界按下了暂停键,人们从现实的公共空间领域剥离出来进入隔离生活的状态。在这样的全球局势下,作为公共空间的艺术机构未能幸免进入到停摆时期。如果说2020年是从公共到个体的一年,那么2021年成为了从个体重回公共的一年,世界似乎重新回到了现实的公共空间。2021年对于美术馆这样的艺术机构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重回公共空间的重启意味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疫情虽然得到控制但是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停摆期间对线上艺术项目呈现的公共化探索提供了未来的可能性。

 

展览“演化-公共的未来”作为2021年央美美术馆廊坊馆重要的当代艺术展览项目,宛如宣言一样预示着美术馆公共化进程的重启,从展览主题的设置到展览作品的选择都围绕“公共”展开。展览既包含了以往我们对于公共艺术的常规认知,也包含了近年来公众参与程度很高的艺术形式,而且将公共艺术的探讨延伸到互联网公共空间。在疫情期间现实公共空间陷入停摆时,虚拟的互联网公共空间极其活跃:直播、虚拟现实、线上办公、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公共空间无疑在疫情期间被大大地使用和拓宽了。

 

本次展览汇集20位(组)来自中国、阿根廷、法国、希腊、泰国等多个国家的艺术家和艺术小组,他们活跃于国际当代艺术领域且具备全球化视野,20余组作品分布于美术馆展厅、公共空间和户外绿地,作品类型涉及雕塑、巨型互动装置、新媒体、影像装置等多重媒介。


此外,由公共空间延伸而至的网络公共空间亦是本次展览重点关注的领域,活跃于国际艺术舞台的多位青年艺术家和艺术小组用最新的虚拟技术和交互手段为公众呈现天马行空的艺术概念和对现下生活的思考。

 

艺术家们将鲜明个人风格的经典作品调整了新的呈现方式,凸显公共性、互动性和反思性,旨在打破美术馆建筑原有的空间界限,通过公共艺术创作将室内与户外空间融合、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交织。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公共艺术的实践研究,公共艺术的概念已不仅仅作为公共空间中的标志性或纪念性的视觉艺术作品,其价值也超越美化城市的单一作用,而成为一种可以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积极影响的文化理念和人文力量。开放、多元、发展中的公共艺术不断更新着自我的边界,探索着新的空间特性、公众性和参与性,从中我们或可窥见公共艺术的未来之维。

参展艺术家

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 / 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
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1961年生于尼斯)最初是一位作曲家。他在声音装置中运用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韵律,探索声音、空间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因此享誉全球。他利用家用或天然材料创造装置,使观众沉浸在立体的感官体验中,带领大家以全新的精致视角重新认识周遭的感官世界。 

布谢-穆日诺曾代表法国参加2015年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并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举办个展,包括加拿大蒙特利尔美术馆(2015年)、法国蓬皮杜梅茨中心(2015年)、法国东京宫(2015年)、英国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2010年)、意大利米兰比科卡机库当代艺术中心(2011年)、法国巴黎红房子艺术展廊(2010年)、巴西圣保罗州立美术馆(2009年),以及法国兰斯当代艺术基金会(2008年)。他的作品藏于法国巴黎蓬皮杜中心、澳大利亚墨尔本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博物馆、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霍巴特新旧艺术博物馆、美国圣地亚哥当代艺术博物馆、法国国家当代艺术基金会国家当代艺术中心,并收录在法国的各个国家馆藏中。 

 

曹斐
1978年生于广州,现在北京工作及生活。曹斐是活跃于国际舞台的中国艺术家。她的作品融合社会评论、流行美学,参考超现实主义并运用纪录片拍摄手法,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疾速发展的变化。 她的作品曾在众多艺术机构、国际双年展和三年展中展出。

曹斐近年的主要项目包括:2016年纽约MoMA PS1个展;2017年委任创作“宝马艺术车计划”;2018年所罗门·古根海姆美术馆“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艺术计划”和香港大馆美术馆个展,以及杜塞尔多夫K21美术馆个人回顾展;2019年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个展,苹果公司与纽约新美术馆合作的增强现实艺术项目;2020年伦敦蛇形画廊个展“蓝图”;近期项目包括: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个展“时代舞台”;罗马MAXXI国立二十一世纪美术馆个展。 

曹斐目前是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曾担任2014年第八届柏林双年展策展人遴选委员会评委;2016年荷兰博尼范登当代艺术奖评委;2019年担任HUGO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评委,以及劳斯莱斯“缪斯”全球艺术项目艺术家遴选委员会提名人。

 

雷安德罗·埃利希(Leandro Erlich)
1973年出生于阿根廷,现生活和工作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和蒙得维的亚(乌拉圭)。作为一名观念艺术家,他的作品探索了现实的感知基础以及我们通过视觉准则来探究这些基本原理的能力。日常生活的建筑是埃利希艺术创作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旨在在我们所信和所见之间建立一种对话,正如他试图拉近美术馆或画廊空间与日常体验之间的距离一样。
 
他的著名装置作品《建筑》“Bâtiment”已在全球多个国家(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阿根廷、乌克兰、奥地利)展出。近期个展包括“眼见为实”("Seeingand Believing",森美术馆,东京,2017)、“阈限”("Liminal",布宜诺斯艾利斯拉丁美洲艺术博物馆,2019)和“太虚之境”("The Confines of The GreatVoid",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2019)。

 

冯梦波
1966年生于北京。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居住和工作于北京。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冯梦波是中国最早关注和运用数字技术的艺术家之一,早在1996 年即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互动艺术作品《私人照相簿》。冯梦波尤以运用电子游戏创作闻名,艺术实践涵盖绘画、书法、装置、摄影、录像、音乐表演和写作。

曾参加第四十五届威尼斯双年展,第十和第十一届卡塞尔文献展及里昂双年展、约翰内斯堡双年展、 光州双年展、亚太三年展、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等重要国际展览;曾在纽约 MoMA PS1,Dia艺术中心、芝加哥文艺复兴学会、台北当代艺术馆、布拉格鲁道夫美术馆、UCCA 和今日美术馆等举办个展。作品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洛杉矶郡立美术馆(LACMA)、福冈亚洲美术馆、香港M+、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国内外机构收藏。

 

葛宇路
1990 年出生于湖北武汉,2013 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影像媒体专业,2018 年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得实验艺术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环京地带。 葛宇路的兴趣多集中于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趣味表达,试图通过作品调侃生活中隐藏的矛盾。他用自身对公共空间进入介入和协商,企图从中制造新的动态关系。 

他的个展曾在北京公社和广州扉美术馆举办。他近期参与的部分展览包括 “From Luther to Twitter. Media and the Public Sphere”, 德国历史博物馆,柏林,德国(2020); “情的时代”爱知三年展,日本名古屋(2019); “无界艺术季”,扉美术馆,中国广州(2018); “家的变迁”,金泽 21 世纪美术馆,日本金泽(2018);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民生美术馆,中国北京(2018);“应力场” 第四届美术文献展,湖北美术馆,中国武汉(2017); “抗体—新视觉艺术节 2017”,华美术馆,中国深圳(2017);CAFAM 双年展—空间协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北京(2016)等。他曾入围 2019 艺术8青年奖以及第十三届 AAC 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2019)。2020年,他在北京公社的同名个展“葛宇路”荣获画廊周北京“最佳展览奖 - 创新奖”。

 

黄杰远
黄杰远(1992),目前工作于柏林,林茨以及线上空间Image Field Space。他是持续性项目Image Field的发起人,他在其中展开了对网络空间,数字身份,视觉权力,媒体艺术与环境等问题的长期研究计划,该项目还涉及艺术家策展,互联网项目,媒体实验等等方面的实践。他的作品在许多国内和国际艺术机构以及展览展出,包括Ars Electronica,Ars Electronica中心,时代美术馆,全国美展-实验艺术等等。他的写作曾发表于由ACM出版的会议论文集中。他具有柏林艺术大学语境艺术专业的艺术硕士学位,以"科学与媒体图像制作语境下的艺术作品"为研究重点。


贾樟柯
生于1970年,山西省汾阳人,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处女作《小武》即在柏林、温哥华等多个国际电影节斩获奖项。自1998年起开始电影工作以来,共执导13部电影长片及大量短片,主要导演作品包括《小武》(1998)、《站台》(2000)、《公共场所》(2001)、《任逍遥》(2002)、《世界》(2004)、《东》(2006)、《三峡好人》(2006)、《无用》(2007)、《二十四城记》(2008)、《海上传奇》(2010)、《天注定》(2013)、《山河故人》(2015)、《江湖儿女》(2018)、《一直游到海水变蓝》(2020)等。其中,《三峡好人》获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天注定》获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2010年,贾樟柯获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荣誉金豹奖。2015年,获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终身成就“金马车奖”。

 

刘建华
1962年出生,现生活和工作在上海,他以综合材料为主要媒介,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具实验性、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  1989年开始尝试在当代背景下进行实验性的创作。刘建华的作品是对近年来不断困扰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变化所作出的反映。2008年,他一反先前多年对全球化及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引发的诸多问题、焦点的近距离直接关注,提出“无意义、无内容”的概念来进行创作,从2008年作品《无题》开始了一个全新方向的探索,并形成了当代艺术创作的个人语言体系。

 刘建华作品受邀参加2020年芝加哥大学美术馆、2019年OCAT深圳馆个展、2019年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2018年意大利那不勒斯Made in Cloister基金会个展、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极简主义主题展、第五十七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艺术万岁”、日本第六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三年展、意大利第十四届卡拉拉国际雕塑双年展、第十七届悉尼双年展、第二届莫斯科双年展、第一届新加坡双年展、第六届上海双年展、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等展览,以及由瑞士伯尔尼艺术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荷兰格罗宁根艺术博物馆、奥地利维也纳路德维希当代美术馆、德国汉堡当代美术馆、东京森美术馆、伦敦泰特当代美术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等机构举办的展览。 刘建华作品被英国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伦敦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日本十和田市美术馆、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缪晓春
1964 ⽣于江苏⽆锡
1989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学位
1999 毕业于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获硕⼠学位
2000⾄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作⽣活于北京
2016-2017 德国卡尔斯鲁厄国⽴造型艺术⼤学客座教授 

 

作品包括摄影、绘画和基于软件创作的三维电脑动画,算法绘画和雕塑,并在国际上广泛展出。曾参加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2013) ,第7届亚太三年展(2012), 首届基辅双年展(2012) ,第4届广州三年展(2012),釜山双年展(2008) ,首尔媒体双年展(2006),上海双年展(2002)以及纽约-芝加哥-伦敦-柏林等地美术馆“过去和未来之间”巡展(2004-2006)等。 主要公共收藏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芝加哥斯玛特博物馆,洛杉矶亚太艺术博物馆,维也纳路德维希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国当代艺术基金会,新加坡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 香港M+博物馆,伊斯坦布尔博卢森当代博物馆,美国布罗德博物馆,瑞士希克收藏, 慕尼黑格茨收藏,伦敦扎布鲁多维奇收藏,巴黎DSL收藏等。

 

 宋冬
 1966年生于北京。1989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生活和工作在北京。
 
宋冬从早期的中国先锋艺术运动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艺术家。艺术形式横跨行为、录像、装置、雕塑、摄影、观念绘画、策划和戏剧等多个领域,对人类行为短暂性的观念进行了探索。用“无界”的理念进行创作和生活。
 
先后参加了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光州双年展等众多国际艺术展,并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荷兰格罗宁根博物馆、杜塞尔多夫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等地举办大型个人展览。曾获得光州双年展大奖、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杰出贡献奖、AAC年度装置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权力榜年度艺术家。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英国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香港M+艺术博物馆、尤伦斯艺术基金会等重要博物馆和艺术机构收藏。

 

苏新平
1960年生于内蒙古集宁市,1977年入部队服兵役,198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毕业后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期个展
2021“超凡与人间:苏新平与克里斯多夫·勒·布伦”,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深圳,中国
2019“苏新平:万物是凝固的”,苏州博物馆,苏州,中国
“苏新平”,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7“虚构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合美术馆,武汉,中国
 
近期联合展览
2020  “六个盒子:当代艺术展”,悦来美术馆,重庆,中国
2019  “历史的凝视:再访当代中国艺术”,木星美术馆,深圳,中国
2018  “面向东方——6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展”,上海新美术馆,上海,中国

 

隋建国
1956年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84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得文学硕士学位,现居住和工作在北京,为中央美术学院资深教授。 隋建国在自己四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对创作观念、作品形式、媒介选择、时空经验等多个方面都有深度理解和创见。曾多次在纽约、洛杉矶、旧金山、巴黎、法兰克福、伦敦、海牙、台北、香港、北京、深圳等地的艺术机构举办个人艺术展,并参加过许多重要国际艺术双年展。作品为国内外重要艺术机构与私人收藏。

 

李丰
201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在CSSCI期刊发表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主题论文多篇。现为四川美术学院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艺术与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央美术学院在站博士后,从事艺术与科学跨学科研究与创作。

 

斯奥·特安达菲利蒂斯
艺术家斯奥·特安达菲利蒂斯 (1988年生于希腊雅典)创建供人体居住的虚拟空间和界面。在他创造的复杂世界和系统中,虚拟和现实以神秘、荒谬和诗意的方式融为一体,并通过表演、虚拟和增强现实体验、游戏和互动装置表达出来。他利用尴尬的互动方式和不稳定的物理现象邀请观众去展示、参与和挑战这些“另类”现实。他从怪物理论的角度研究孤立、性和暴力主题的内在极限。他以计算幽默和AI即兴创作回应科技行业的议题。他认为在线和游戏社区是其作品的灵感来源和背景,于是一直积极参与其中,并长期做出贡献,以此回馈社区。

 

他拥有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设计媒体艺术专业硕士学位、雅典国立技术大学的建筑文凭。他的作品曾在洛杉矶的哈默博物馆(Hammer Museum)、德国的杜塞尔多夫的北威州论坛(NRW Forum),以及梅雷迪思·罗森画廊(Meredith Rosen Gallery)、饲养员画廊(Breeder)、爱德华多·塞奇画廊(EduardoSecci)和转移画廊(Transfer)等画廊展出。他参加的群展有:圣丹斯2020新边界展(Sundance New Frontier 2020)、2017威尼斯双年展(2017 Venice Biennale)的Hyper 馆和2018雅典双年展:反对(2018 Athens Biennale: ANTI-)等。斯奥·特安达菲利蒂斯现居洛杉矶。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生于1970年,曼谷)在泰国东北部的孔敬长大,毕业于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泰国清迈。他在1994年开始制作电影和视频短片,并在2000年完成了他的首部剧情片。自1998年以来,他还在许多国家举办过展览和装置作品,现在被公认为国际重要的视觉艺术家之一。他的电影作品擅长抒情,常常充满神秘感,以非线性的方式体现个人与共同记忆,并以微妙的方式唤起个人政治和社会问题。
 
作为一名泰国独立电影人,阿彼察邦在 1999 年成立了Kick the Machine Films 制作公司,并致力于推广实验和独立电影发展。阿彼察邦被公认为这个世代最具原创性的当代电影制作者之一。他的剧情片、短片和装置作品享誉国际且屡获殊荣,包括戛纳电影节的四项大奖。
 
他的大型回顾展《狂中之静》(The Serenity of Madness)首次在泰国清迈的MAIIAM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2016年),之后又在香港PARA SITE艺术空间进行了全球巡展(2016年); 当代艺术与设计博物馆(MCAD),马尼拉,菲律宾(2017); 芝加哥艺术学院(SAIC),芝加哥(2017)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城艺术博物馆(2018); 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中国台湾(2019)。近期其他个展包括《夜晚的边缘》,里昂当代艺术博物馆,里昂,法国(2021),《发光的影子》、当代艺术中心(CAC)、维尔纽斯、立陶宛(2018);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纪念碑》,香格纳上海,中国上海(2017)。
 
他还参加了各种团体展览和双年展,如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重思集体》,广东美术馆,广州(2021);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威尼斯,意大利(2019); 2018年光州双年展: 想象的边界,光州,韩国(2018);《太阳雨: 1980年代至今的东南亚当代艺术》,东京国立艺术中心、东京森美术馆、日本福冈美术馆(2017);《鬼怪幽灵——历史的阴影》,南洋理工大学当代艺术中心,新加坡(2017年); 第14届里昂双年展: 漂浮的世界,里昂,法国(2017)。

 

武子杨
艺术家,现生活工作于纽约和北京,任教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和纽约大学 Tisch 艺术学院,并为 New Museum 新当代艺术博物馆 NEW INC 项目成员。他的近期实践关注于虚拟世界、数据和算法是如何在高度全球化的后互联网时代以无处不在的隐形作用力去微观异化和重构人类。

罗德岛设计学院艺术硕士,佛罗伦萨艺术学院艺术学士。他的视频,增强现实 (AR),动态捕捉行为表演,人工智能 (AI)模拟和互动视频装置等在国际不同的展览展出,包括伦敦 Annka Kultys 画廊,纽约 Nancy Margolis 画廊,新加坡 Hatch Art Project 画廊和佛罗伦萨 CO2 画廊的个展,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宫,米兰设计周,美国费城当代艺术博物馆,纽约新美术馆与旗下根茎,沃克艺术中心,明尼苏达罗切斯特艺术中心,普罗文登斯当代艺术双年展,罗德岛布朗大学,马里兰学院美术馆,纽约 The Hole 画廊,奕来画廊和 Microscope 画廊,北京今日美术馆和时代美术馆,上海宝龙美术馆和深圳雅昌艺术中心的群展等。

 他曾获得众多奖项和驻留机会,包括 Residency Unlimited(驻留无限),MacDowell(麦克道威尔)Fellowship,阿尔弗雷德大学电子艺术学院驻留, Northern Lights.mn 和杰罗姆基金会 Art(ists) on theVerge Fellowship,全美华人 Top 30 under 30 青年精英榜,独立艺术设计学院协会 AICAD Fellowship 艺术教育奖,罗伯特·劳申博格艺术基金会与 Artsy 优胜奖等奖项。他的作品曾被 It’s Nice That,Hypebeast,Artnet,华尔街国际,纽约艺术基金会,Neural 杂志,Vie Des Arts 杂志,ANTE 杂志等报道。

 

徐冰  
1955年生于中国重庆。1981年获得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学士学位,1987年获得中央美院美术学硕士学位。1990年移居美国, 2007年回国就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2015年辞去副院长职务,专心创作。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及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工作、生活于北京和纽约。 

徐冰的作品曾在纽约现代美术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美国华盛顿赛克勒国家美术馆、伦敦大英博物馆等艺术机构展出;他的作品曾参加过45届、51届、和56届威尼斯双年展、悉尼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等国际展。 1999年由于他的“原创性、创造能力、个人方向和对社会,尤其在版画和书法领域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能力”获得美国最重要的个人成就奖,麦克阿瑟“天才奖” (MacArthur Award)。2006年由于“对文字、语言和书籍溶智的使用,对版画与当代艺术这两个领域间的对话和沟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获全美版画家协会“版画艺术终身成就奖”。2010年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2015年由于他的作品致力于推广文化间的相互包容年被授予美国国务院颁发的2014年度艺术勋章,同年四月他被美国康乃尔大学授予安德鲁-迪克森-怀特教授称号。

 

刘嘉颖
曾任腾讯总部国际业务部Global SNS首席产品设计师。2016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在读研期间,专注于使用区块链底层技术,并不断探索独特的艺术语言。2017年创办区块链企业,成立新加坡基金会ProChain,旗下产品有Prabox(EOS生态流量第一)、TopBidder(EOS生态流量前十)、以及金融(Defi类)产品YFII,目前YFII全球市值排名第68,2020年登陆OKEX、火币、Binance三大交易所。2019年由于区块链基金会事务繁忙,休学一年。2020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

 

吴月
策展人、写作者、译者。哈佛大学东亚研究硕士在读,纽约大学艺术史荣誉学士。曾担任当代艺术家徐冰工作室经理人,策划与统筹徐冰多场重要展览,包括大型回顾展“徐冰:思想与方法”首次海外巡展等。曾于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灰色艺术艺廊、军械库艺术展、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CAMLab)实习。策划展览“平面游击:起来!数字失神者”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青策计划2O2Online”获选项目。


 
何竞飞
建筑师、策展人,撰稿人,耶鲁大学建筑系硕士在读。本科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曾任日本建筑期刊《建筑杂志》专栏作者,供稿于日本艺术杂志《美术手帖》,作者《剥于裸生· 软禁之城》获日本毕业设计比赛“日本一决定战”全国第一名,刊登于中国建筑期刊《建筑学报》。策展项目“幽灵地景”入围2020年Hyundai Blue Prize中国青年策展人大赛终选,“平面游击:起来!数字失神者”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青策计划2O2Online”获选项目。

 

罗苇
罗苇,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致力于拓宽自身认识世界的边界,探索意识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其作品曾在美国布罗德美术馆、英国华人曼切斯特艺术中心、法国巴黎大皇宫、香港K11艺术中心、北京时代美术馆和上海宝龙美术馆等地展出。

 

王钟垚
王钟垚,1996年出生于哈尔滨,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2019年开始工作于徐冰工作室,近期关注加密艺术与女性主义。作品灵感常来源于社会现场,利用三维动画、摄影、静止材料和档案资料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寓言之间,诗意且抒情的艺术风格。

 

赵润东
赵润东,1998生于杭州,2021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作为成长于互联网漩涡的一代,赵润东的创作与当下社会与青年文化等紧密联系,他的创作关注于被数字所孕育的新一代青年群体生存状态,探讨的问题涉及消费景观、信息安全、文化冲突、新型殖民等,并以一种后东方性的浪漫的视角去描述。

 

In_K 
In_K,新媒体艺术家毕振宇以 「In_K」为代号进行数字交互影像的探索和创作。2011年成立「神经元」视觉团队,参与地下派对、音乐节、演唱会等不同规模的演出,在现场视觉演出方面有着丰富的经历。In_K对「技术」有着敏锐的关注,认为「技术」既是创作的材料也是感官的扩展,它们与人类一起塑造和扩展着双方的边界。In_K通过编程和实时影像生成的方式创作,涉及影像表演,交互现代舞,灯光影像装置,沉浸式影像展览、VR、MR、AI艺术等等。

 

许毅博
许毅博,媒体装置艺术家、鲁迅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系艺术与科技学科负责人、白·科技艺术实验室主理人、上海多巴胺·科技艺术公司艺术主理人。长期关注当下透明社会中潜藏的隐性问题,他的创作方式涉及多种媒介,比如机械动态装置、沉浸式交互影像、数据可视化等。他习惯调用因数据采集而被植入阅读范围的一切相关资料,将智能时代的透明推入争议中。

 

俞同舟
俞同舟,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媒介与交互研究所副所长、专任教师、助教,跨现实叙事者和情境主义者,相继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巴黎高等装饰艺术学院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接受系统的教育,获得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工科学士,综合设计的艺术硕士,以及数字导演的文学硕士 ,形成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创作美学。

 

王立臣
王⽴⾂,1989年出⽣于⽢肃兰州,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影像艺术系,并于2017年取得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向硕士学位。他的作品长期关注个人信息的数字化镜像和以屏幕为载体的图像创作,并选择截取社交媒体上图片进行反向思考和转化,抵抗认知图像同质化的行为和机械固化意识维度,探讨社会原子化进程对个人的影响。

展览时间:2021-09-16 - 2022.02.13
场馆地址

河北省廊坊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源道与新开路交叉口南300米

展览作品

拖动查看(14)

展览现场